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59.SZ)在8月26日召开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披露,受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和海外贸易政策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上半年出现阶段性亏损。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39.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80亿元。尽管盈利承压,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仍达到33.79GW,海外出货占比接近46%,N型组件出货占比超过98%,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管理层表示,面对行业产能集中释放带来的竞争加剧,公司持续深化国际化布局,以技术创新和差异化产品构建核心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3.88亿元,占营收比重达5.81%,累计有效专利达2,072项,其中发明专利1,109项。公司发布面向多种极端环境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包括“漠蓝”沙戈荒产品、“耀蓝”海上光伏组件及抗冰雹高载荷产品,进一步强化在高温、高盐雾、高风压等复杂环境下的产品适应性。同时,旗下高功率DeepBlue 5.0组件主推行业主流尺寸,最高功率可达670W,转换效率达24.8%。
在技术路线方面,公司已完成P型向N型的切换,n型Topcon倍秀(Bycium+)电池量产效率已达到27%。晶澳表示,尽管Topcon仍是未来几年主流技术,但公司也同步推进BC、HJT及钙钛矿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相关试验线和专项研发投入已在推进,计划在成熟时机择机量产落地。公司强调,将以技术灵活性应对行业变化,提升高功率产品在发电能力和度电成本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在运营管理方面,公司已成立降本增效、销售增效及费用优化专项小组,从设计、制造、协同、成本控制到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全面推动提效,力求在当前行业调整期中强化内生竞争力。截至目前,公司组件总产能已达100GW,硅片和电池产能分别覆盖组件产能的80%以上和70%以上,具备全球领先的垂直一体化能力。
公司也在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应对贸易壁垒风险。在评估物流、政策与供应链稳定性等基础上,优化全球物流网络与多路径供应架构,重塑供应链安全。同时,公司正推进H股发行及香港主板上市工作,意在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
管理层在问答环节中表示,受益于国家“反内卷”政策持续推动,目前产业链价格已有回升迹象,Q2业绩已环比改善,公司未来将围绕差异化产品、场景化应用、高质量客户等发力,提升溢价能力。全球装机需求预计将继续增长,2025年同比有望实现15%-18%的增幅,亚太等新兴市场成为增量新引擎。在美国市场,公司将通过组合式供应链策略增强应变能力,确保交付灵活性和政策适应性。
晶澳科技表示,面对行业深度调整,公司将继续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为路径的长期战略,在强化产品力、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基础上,把握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周期的战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