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002625.SZ)近日在洛阳基地举行现场调研与交流活动,接待来自华夏基金、中信证券等在内的约百家机构投资者。公司董事长刘若鹏在会上系统阐述了超材料产业的战略价值、公司技术优势和量产能力,并就投资者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予以回应,指出目前正加快推进总额12.78亿元订单的交付进度,部分订单有望提前于计划完成。
据公司介绍,本轮调研活动于9月5日下午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光启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举行。刘若鹏指出,超材料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微观设计实现宏观性能的突破,其产业化路径区别于传统制造业,具有高度的逆向定制和非标属性,这使得光启在全链条自主研发和垂直一体化方面形成了显著护城河。
在谈及公司未来增长逻辑时,管理层表示,当前光启超材料产品已在尖端装备领域完成从技术验证到批量列装的关键跨越,随着装备体系升级,公司有望持续提升渗透率。此外,公司正拓展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边界,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并依托其覆盖研发到规模化制造的全产业链能力,强化市场化竞争壁垒。
对于近日公告中涉及的12.78亿元订单进展,光启表示,已与客户签署的10.17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中,部分产品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交付,其余将在2026年上半年前交付完毕。随着顺德709基地二期产能的释放,公司正加速执行相关订单,不排除部分订单提前完成的可能。
此次调研还重点介绍了洛阳基地的产研布局。该基地自2017年底并入上市公司体系后,采用“一院一企”模式推进产业化,现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等多项资质认证,并建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博士后科研平台。基地目前拥有研发人员53人,累计申请专利372项,其中82项为发明专利,占比逾六成。
在产品体系方面,公司洛阳团队已开发158款核心材料,涵盖功能预浸料、功能芯材、高性能树脂等7大类产品,具备显著性能和成本优势。公司去年起启动的“量产技术2.0”升级计划已覆盖上下游160余项工艺,部分环节效率提升逾30%,预计2025年中期完成全体系迭代,为未来扩产提供技术模板。
光启强调,超材料行业的高度非标特征要求企业具备跨学科、跨流程的集成创新能力,单纯依靠集成与模仿难以建立长期优势。公司将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