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易事特(300376)在9月29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已接近57%,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公司正加快布局充电桩、储能、电源设备等新兴产业,重点推广液冷储能系统与钠电池产品,在AI数据中心、高温作业环境等场景实现技术落地。同时,公司已完成前期财务差错更正,计划于2025年底申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6,749.51万元,其中新能源业务收入达94,754.24万元,占比56.83%;高端电源装备收入为71,240.65万元,占比42.72%。随着“双碳”政策推进,公司预计新能源业务将持续扩大,尤其在光伏、风能、储能方向。

海外市场方面,公司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21.26%,主要产品为UPS、EPS等电源设备,同时积极拓展逆变器、充电桩、储能系统出口。公司采取ODM与自有品牌并行的销售模式,业务覆盖欧美、亚非拉等市场,重点布局亚非拉新兴电力需求地区。

在产品端,公司积极推动移动充电机器人应用,客户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石油、整车制造企业和城市公交平台。公司表示,移动充电机器人可在高速服务区节假日高峰期或传统充电桩资源紧张场景下提供灵活补能,配合“油电一体”站点转型,满足高频补电需求。

技术方面,公司已实现液冷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解决方案量产,广泛应用于充电桩、储能系统和数据中心。公司表示,冷板式液冷系统在AI数据中心高密度算力场景中优势明显,能够直接提升GPU散热效率并降低能耗。

公司还披露,钠电池产品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涵盖UPS系统、储能柜以及汽车启停系统。相关产品在安全性、寿命和温控管理方面具备优势,已开发12V系列车用电池及50kW/120kWh储能柜,目标市场包括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及工业园区。

研发投入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1.01亿元,占营收比重6.08%。公司在东莞、西安、深圳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已拥有逾1,0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各类产品核心模块实现自研,提升整体集成度与竞争力。

关于第三代半导体,公司早期参与碳化硅技术研究,虽未直接开展SiC器件量产,但通过与东莞南方半导体合作,承担了相关应用项目。公司称,未来将在氮化镓、碳化硅领域持续推进功率器件国产化替代,提升高端电源系统的技术性能。

针对当前“ST”标识,公司称已于2024年完成会计差错更正和财务报表追溯调整,并召开董事会及监事会审议通过整改事项。因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12月31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需等满12个月后,即2025年12月31日后方可申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ST易事特表示,将继续强化合规治理和核心技术突破,稳定推进新能源和高端电源主业发展,同时加强与投资者沟通,提升市场透明度与信心。

作者 业路

发表回复